2007年1月19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一版: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1只鸡蛋=3000元”成调解范例
龙游县湖镇镇有奖调解和睦农家
童盛鸿 金渭

  从元月始,龙游县湖镇镇就调解工作推出奖励办法:每成功调处一起民间纠纷,对农村调解人员在县财政奖励30元的基础上,镇里另行奖励20元。这是该镇强化民间纠纷调解的新举措。10年来,湖镇镇致力于密织调解网络,取得和万家、稳农村的良好社会功效。当地群众赞叹:“有了这么一张‘网’,我们安居乐业有了保障!”

  关键词:织密调解网
  镜头:“把当事人请到调解室调解,其成功率比摆在群众家里调解要高得多。”希塘村2000年建造了1座4层高的村办公楼,并专门设立了人民调解室。庄严肃穆的调解室,群众将之作为心中的“威严的政府”,是为民办事、还民公道之所,所以前来“评事”的当事人往往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调解。
  旁白:湖镇镇十分重视镇、村两级调解网络建设。该镇有4个办事处、72个行政村、4.96万农村人口。从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以来,在全国模范调解员、镇司法助理员张求水的建议下,该镇现已配备村级调解干部220多名,人口较多的村有4~5名调解干部,同时有62.4%的村调解主任改由村支书或村主任担任,使调解主任的权威性得到提高;镇政府除1名列编的司法助理员外,还额外安排了4名干部到4个办事处担任司法助理员角色。

  关键词:案例成教材
  镜头:在湖镇镇农村广为流传着“1只鸡蛋=3000元”的故事。说的是1994年丁新村某村民的一只狗将邻居老婆婆家鸡窝里的一只鸡蛋叼走了。老婆婆找到狗主人,要求赔偿损失。结果双方发生口角直至引发肢体冲突。经镇、村两级调解干部调解,狗主人最终赔偿了老婆婆2000元医药费和1000多元护理费。这个案例是张求水经常向调解干部们讲解的“乡土教材”之一。
  旁白:湖镇镇非常注重调解队伍业务素质的提升,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调解员队伍。镇调解干部们不仅熟练掌握调解的基本技巧,而且积极普法,向群众传法说案,挨家挨户(企业)分发镇政府掏钱购买的《农民法律知识读本》、《农民工法律手册》和编印的普法“五字经”等,使党纪国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观念深入人心,民风民俗大为改观。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
  关键词:到现场“办案”
  镜头:下童村有兄弟四人,不对70多岁的老母亲尽赡养义务,经村干部调解收效甚微,母子关系日益紧张,最后发展到儿子将门前的一口压井管子锯掉,不让母亲用水的地步。几年前的腊月,张求水接到调解请求后,马上进村走访了解、掌握证据,掏钱为老太太重新接上水管,并在村办公室开设调解庭,当着村民的面,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说得老太太的4个儿子面红耳赤、羞愧难当,连连保证今后不再发生此类不孝之事。退庭后,兄弟们不仅立即给付了母亲前几年的生活费和稻谷,让老母亲过上了一个愉快的春节,而且再也没有“旧病复发”过。
  旁白:该镇调解干部经常下村办案,因为到现场办案,既提高了村干部的调解能力,又扩大了教育面。

  关键词:“娘舅”受重用
  镜头:“只要合情合理合法,不怕麻烦、熟练掌握调解工作的技巧,调解干部也能赢得群众尊敬。”从2002年回村担任了4年调解主任后就被群众“提拔”为村主任的希塘村老板方强华对此有着切身感受。方强华4年共调处了200余件民间纠纷,涉及到田间地角纠纷、邻里纠纷、赡养纠纷和交通事故纠纷等方方面面,平均每调处一件纠纷,他就要贴出香烟2包。在湖镇,因为调解工作出色而受到“提拔”的村民还有不少。
  旁白:农村调解工作向来是个吃力不讨好、容易得罪人的苦差事,可在湖镇镇竟成了“香饽饽”,因为在湖镇,这项事业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,又得到村民们的广泛理解。